“欲把西湖比西子,浓妆淡抹总相宜”。西湖之美众所周知。然而苏轼于熙宁四年(公元1071)任杭州通判之职时,西湖却是一片沼泽。苏轼做了一番修整,半途被调任,工作作罢,又十六年后,元佑四年(公元1089)苏轼任杭州知州,西湖的沼泽化已经十分惊人,严重威胁到杭州城的存亡:“若二十年之后尽为葑田,则举城之人复饮咸苦,势必耗散。”
苏轼向朝廷上了《乞开杭州西湖状》的奏章。在官方文件中第一次使用“西湖”这个名称,当时杭州城已经整个建立在西湖以东,西湖之名已经普遍流行了。
苏轼主持的疏浚工程规模空前,参与人数达二十万。他拆毁葑田,全湖进行了挖深,用葑泥在湖中筑成了一条沟通南北的长堤,即苏公堤。又在全湖最深处建立石塔三座,禁止在此范围内养殖菱藕以防湖底的淤浅,后来演变成“三潭印月”。西湖之水逐渐清冽,苏轼雨中望湖,留唱“黑云翻墨未遮山,白雨跳珠乱入船。”“白雨跳珠”可见水态之美。
十五年后,五十岁的苏轼再次来西湖,在望湖楼前书“还来一醉西湖雨,不见跳珠十五年”,驻足之地传名西子轩。西子轩大酒店由此得名,并保留了当年苏轼传唱的胜景与佳肴,如“灵隐五味斋”、“西湖牛肉羹”、“西湖醋鱼”、“船工小炒”、“渔家干丝”、“灵隐佛饼”、“千叶豆腐”、“西子水晶小炒”……